話說約二年前(或更早),我公司別部門現場工作的M同事,他在公司電子佈告欄寫了一條新訊息,意思是他在日前已經改了新的名字,特此公告讓大家知道一下。


  同事M,六年級最尾段班,據我所知到現在還是沒有交過女朋友,或許有,但我也不可能會感興趣。M在改名字前因為身體問題動過手術,還做了好一陣子的復健,而他也是在那期間把名字改掉的。


  那時M剛換名字沒幾個月,我便問他改名字有用嗎?他說還好。我問他改名字是想增加桃花是吧?他說也算是啦!但到今日,我仍然不見他有任何交了女友的跡象。


  改名字有用嗎?


  這裏我不想引用命理中那些五行、字數…等,來讓大家暈頭轉向的,我只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推論。名字便是你我他生活在這社會中的“代號“,因為有了這個代號,我們便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同學、同事、朋友們,很快地記得這一個人。


  有趣的是,大家叫人名字時,最常記的方式便是利用諧音。


  這不用我舉太多例字,像是“柯玲芬“、“朱逸群“、“楊偉“…等(如有名字雷同的請不要介意,這都是在網路上查到的),有時不需要名字的發音完全相同,只要有一、二個字可以讓人聯想到別的事物就行,那些聽在該名字主人無聊至極的諧音外號,聽在其他起哄的人耳中可是相當有趣而好記。


  名字可說是一個人從外表以外,能讓人產生“印象“的特殊符號。


  然而這個“符號“可不是每個人都會滿意的,其中有個原因便是命名權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但有誰在一生下來,便能為自己取個名字呢?想當然在小孩子長大後有思考意識的時候,才會去想自己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。


  現代人一般要改名字,絕大部分都是為了改運。


  運氣不好、感情不順、身體不好、腦袋不好、身邊小人太多、倒楣事太多…等,幾乎任何事都可以做為改名字的理由。然而弔詭的是,改名字的力量真的有如電視上、媒體上所傳達的那麼神奇嗎?


  基本上我認為這就和“大廟比較靈“的說法類似。


  為什麼大廟比較靈?試想,若有間廟一天朝拜的人數約三百人,一個月就約九千多人,一年下來便有十來萬人之譜;另一間廟一天人數約三十人,一個月九百多人,一年下來好好經營也有一萬人左右。


  但這裏的差異在哪?人數一日可以達到上百、上千的廟,絕對需要外地來的香客貢獻他們的香火,而人數一日幾十人的廟基本上只吃到“在地人“的市場。


  所以大廟小廟的差異,便是由這“量““與外界不斷交流“所致,以機率來說,朝拜的人只要一萬人之中,有一人賺了大錢,便會到廟中還願,廟方便多了一個傳奇故事。大廟流動的人數多,不用一、二年,便會出了好幾個賺大錢的例子,如此便可增加廟方神明的靈驗度。


  小廟侷限在小地方,人數流動量少,賺大錢的人可能有也可能沒有,但只要有機會,五年十年過後,一旦有了賺大錢的人來還願了,小廟也是有機會開始擴張成大廟的。


  這一切都只說明了,人們對於“印象“這東西的選擇性記憶。


  大廟雖然出了那麼多賺大錢的例子,但並不是每一個到那裏拜完的都會賺大錢、命運改變,相反的應該是沒賺大錢、身體更差、運勢沒好轉的人的比例會比小廟更多才對,然而為什麼大家都一窩蜂地往大廟跑?仔細思考一下的話,有時有些事情並不如想象中那般地光明,有時黑暗的部份也不少。


  回到改名字這件事來說,改名字的用意無非是要改變他人自己的印象,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改變“自己對自己舊名字“的印象。


  名字用久了,就和大廟、小廟、不靈光的廟一樣,在社會上、學校裏、朋友中,各自會有不同的印象,也就是這些印象統統和這個名字聯結在一起。


  改了名字,便是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“自己“這件事。就像是把過去的事情狠狠地放下、丟掉一般,捨棄了連自己都看不下去、討厭的記憶。


  而且我覺得最有效的是連生活環境、朋友圈都得改變,這樣新名字的力量才能完全發揮出來。


  這樣才可以在別人眼中建立一個全新的“印象“,全新的“自己“。


  然而可笑的是,絕大部分的人,即使改了名字之後,依然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服務、依舊大口吃那些醫生說過不許再吃的垃圾食物、總還是和那幾個酒肉朋友往來、還是不斷地大罵上司多麼地冷血不通情理…


  改了名字,又沒有勇氣狠下心來改變自己及生活周遭事物,那麼改名字的行為只會淪為下一個運氣不好、感情不好的事情出現時,用來推拖和不肯面對現實的藉口罷了!


  寫到了這裏我又想到了同事M,我竟然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實!


  那就是…


  直到現在我還是記不住他的新名字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簡遙莨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