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51a8f4e1f2f4f7ad89642213a9b5d7e

 

在職場工作越久,就越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也就是理論與實務永遠都是困擾著每個新進人員,到底上個班剛開始什麼都不會,要注重理論還是實務?我剛進入大公司的製造部門時,因為是本科系出身,所以在學校已經上過一大堆知識理論的課程,而我出社會好幾年後才從服務業轉回本行做模具,一開始也是從現場的模具組立員開始,等於一切都算是重新開始。

 

現場的工作對於有過學校工廠實習經驗的我而言,其實算是相當容易上手的,加上公司大部份資深的老員工作,有很多也是與日本的老師傅共事過,雖然公司經過改革後已經沒有與日本企業合作,但裏頭仍有許多留下來的台日經驗可以學習。

 

日子久了,也逐漸發現,光是現場工作的人,基本上就分成二種,一種是會去了解問題根源的,一種是只會接受交辦事項的;這個狀況我日後才知道,其實在現場工作的很多都不是本科系的人,都是從各行各業為了進大公司上班,透過各種關係、方式才能來這裏上班的。以致於若是偏離機械、模具領域太多的人,在工作上就是一板一眼,往往要溝通一些修改案時,我總會聽到他們說:「你就直接跟我說要怎麼做就行了,不要告訴我發生什麼原因,那些我聽不懂……」

 

在現場的我,也常常會發現加工完的零件孔位不對裝不上去的情形,我通常都會先核對一下圖面,若圖面的孔位與實物不符,就會通知股長看是加工單位還是外包出了問題;另一種狀況便是孔位與實物是符合的,如此就要通知設計人員過來了解狀況,查看看是否是設計時出了問題。

 

那時有個碩士出身的設計,他從別的公司剛轉來這裏不久,常常聽他說一大堆理論的東西,而且他畫出來的模具圖線條、尺寸標註相當複雜,時常要看很久才能找到關鍵尺寸。有一回他畫的模框要裝油壓缸承板時,有二個孔位偏差相當大,導致無法安裝,對過圖後確定是模框螺牙孔位尺寸不對,於是便請他下來核對尺寸,這位老兄氣喘噓噓地跑了過來,東看看西摸摸之後,我本以為他要去借鐵尺之類的量具,結果他卻是拿了紙和筆,直接像小孩子一樣在模框上面描了螺牙孔的位置和形狀。而他這樣畫的時候,因為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做法,我還問了一旁邊的老師傅這樣可以嗎?老師傅就說不要管……而這位碩士出身的工程師過沒多久就因為自己的問題離開公司了。

 

時過境遷,我換了公司,從現場、設計、製程、開發到研發的工作,我基本上都已經有過相當程度的實務經驗了,然而直到現在,我仍然發現這個理論與實務的問題比十幾年前我剛出社會時,顯得更加嚴重了。

 

這部份與近年台灣電子廠越來越多,產線的作業員需求也增加,然而產線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,其實已經簡化了很多人類思考的情形,大部份依照sop有人帶著做幾次,就可以馬上上手的工作。然而實際上生線的工序安排,都是需要工程師在事前模擬、拆解工序、定出各工位的設備、人員配置,這些工作說難也是不難,但還是需要花點腦袋去思考、解決問題。

 

也因此在職場上偏向實務派的人,遇到問題就二手一攤說我不會的,說穿了就是根本就排斥理論東西的,在工作上根本就不想再學習和提升的人;而一味強調理論的人,也只是因為對實務不熟,面對要實務經驗的問題時,總是盡量逃避怕被人看破手腳。

 

這種問題在規模越龐大的公司會越嚴重,不過很多中小企業也面臨著這個問題,也就是員工的思考越來越偏向直覺式,遇到問題只要稍微深入一點、偏理論範圍時,大部份的人往往第一時間就會選擇逃避,不想面對問題。而學歷較高的,又往往拉不下臉和現場的人討論,因為空有理論無法說服現場的主管,較年輕的工程師不熟悉實務又加上能力本來就不強的,往往被洗臉洗久了就待不下去了。

 

經我觀察多年,其實不管是理論或實務,在面對問題時都很重要,端看自己所處的位置,上游單位和下游單位的工作內容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掌握,如此才能在處理問題上有所謂的“同理心“,若無則就是我們常見的“捅你心“,各單位互相扯對方後腿,對問題的解決根本一點幫助就沒有。

 

也就是說,不要把自己定義成“理論派““實務派“,工作上面對問題時需要具備的能力,若是超出了現有的實務經驗時,當然要研究相關理論來解決問題,而解決問題時又需要反映到實務上頭,其實就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的狀態。

 

最後我想說的就是,不管是理論派還是實務派,碰到了問題請不要逃避,好好地與問題“正面對決“,向有經驗的人請教、新的技術就找資料來研究一下,最後成長受益的還是會是自己,整體都能如此的話,就能提升台灣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!

arrow
arrow

    簡遙莨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