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文章開始之前說明一下,我這裏指的經典是指我們一般人看得懂的文學經典,宗教方面的經典我先暫除在這篇文章之外,因為那不是我所能理解,也不是我可以去評論的。


  一些古早時代的文學經典常常已經是幾十年、甚至是幾百年前、上千年寫出來的作品,很多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多用語和時代背景,早已和目前的社會脫節,裏頭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、借鏡的地方嗎?看看書店、網路上早已有看不完的新知識、新資訊了,我們到底該不該再去讀那些古早時代的經典呢?


  事實上許多經典早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了。像是三國志裏的魏、蜀、吳中許多個性鮮活的人物、精采的故事,不是早就被日本人早早就拿來當電玩題材了嗎?西遊記的孫悟空和唐三藏、水滸裏的一百單八條好漢、紅樓夢裏的賈寶玉和林黛玉…等,及至國外文學的小王子,這些的故事至今不也打動了許多人?另外還有莎士比亞裏頭的“羅蜜歐與茱莉葉“不也是改編電影的常客之一嗎?再者小說中英國的“福爾摩斯全集“、美國的“教父“、日本的“我是貓“、“砂之器“…還有許多世界各國的經典小說,若要說得誇張一點,可真是看一輩子也看不完的。


  古早時代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、人物,雖然我們都知道是出自哪些經典,但我不禁想問…真的有看完原著的人有多少?


  沒錯,可說是少之又少、少得可憐。


 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只知道這些經典故事、人物的刻板印象。這些刻板印象的來源不外乎容易吸收的電視、電影、電視劇…等媒體,更有可能是透過各種形式的廣告來獲得這些經典的印象。像這陣子讓悟空妹聲名大噪的“師父咱們來取經吧!“,還有什麼唐憎要孫悟空幫忙練功的搞笑手法,這類的廣告就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。


  另一個近代最“經典“的例子可說是金庸小說了。


  大家都知道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和黃蓉、神鵰俠侶的楊過和小龍女、鹿鼎記裏的韋小寶和七個美女老婆…等金庸小說所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。金庸這些武俠小說裏頭的“經典“(也可說是三十六冊皆經典),早就被台灣、香港,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大陸電視劇所演濫了。我在國中準備聯考時期,看了馬景濤所演的“倚天屠龍記“,之後開始為之著迷,連書都可以不要看,只求每天都能看到這部連續劇開演。但在中後段的劇情裏,因為趕戲,我竟然看到馬景濤用對嘴的方式拍戲,對白和他的嘴巴根本對不上,看得我非常賭爛,自此不再看這部連續劇。


  這連帶地讓我對金庸小說起了偏見。


  直到我高中迷上了看倪匡科幻小說之後,發現倪匡和金庸是好朋友,便覺得不妨看一下金庸小說。但這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!顧不得當時圖書館裏的金庸小說幾乎都是被借走的狀態,於是我就只好花錢到租書店租回家看。印像中那時好像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才把三十六冊全部看完。真是沒想到天下竟有如此絕妙的小說。以之改編的電視劇根本比之不得,讓我對於後續的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,無論別人說多好看,我都不再感興趣。


  是的,自此之後我對於這種關於“經典“的刻板印象、偏見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觀。我現在不管什麼經典都會去找來翻一翻、看一看。讓我開始認真研究這些所謂的“經典“,之所以會歷久不衰、膾炙人口的原因。這陣子回復大量閱讀之後,腦子思緒開始意會、領悟頗多,但更從一些經典之中裏頭我發現了極大的秘密,一個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。那就是…


  “經典皆是源自於經典,人性從古至今皆無變化。“


 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。文學經典裏頭的“人性“也是其最精華的部分。若去除掉那些時代背景的影響,令人訝異的是人性的百態無不在現實生活之中不斷上演。而且不可否認的,就連金庸小說如此偉大,裏頭的一些情節不免也是從一些經典文學中“參考“而來。只是金庸能以絕佳的寫法將之溶入自己的作品,更將其經典的精神發揚、沿續下去。


  從人類有史以來,許多的經典就是這麼陸續地被創造出來。能寫得出文學經典的人,有絕大部分必然看過大量的文學經典。不過這時一定有人會問:為什麼一定得看過大量的經典?沒看說不定也能寫得出來?有這個疑問的朋友請看我先前寫的一篇遙言“不看書也能成功?“。畢竟有些人的驚世際遇可是一般人一生都遇不著的,此時若是兼有不錯的文筆,也是能造就出一些經典。


  而經典最寶貴之處就在於其原本的文字,運用其他方式(電影、電視…等)表現出來的經典,只能說另一部作品而已。我們應該將之各自獨立看待,而不是將其偏見套入原本的文字之中。不過當然也有其他形式的表現方式超越文字的經典,這是不可否定的。


  所以該不該讀“經典“?這個問題就留待看倌們自己去決定了…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簡遙莨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